新闻早晚报,最具影响力的地方新闻资讯门户!|编辑新闻早晚报

网站地图
新闻早晚报

新闻早晚报

热门关键词: 
{dede:global.cfg_webname/}

【技术商业化的变法之道】技术投行家:跨越“死亡之谷”的关键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蜘蛛侠 人气: 发布时间:2018-11-03
摘要:【技术商业化的变法之道】技术投行家:跨越“死亡之谷”的关键
【技术商业化的变法之道】技术投行家:跨越“死亡之谷”的关键

+

-

【技术商业化的变法之道】技术投行家:跨越“死亡之谷”的关键

本报报道组2018-11-03 10:36

【技术商业化的变法之道】技术投行家:跨越“死亡之谷”的关键

【技术商业化的变法之道】技术投行家:跨越“死亡之谷”的关键

【技术商业化的变法之道】技术投行家:跨越“死亡之谷”的关键

【技术商业化的变法之道】技术投行家:跨越“死亡之谷”的关键

【技术商业化的变法之道】技术投行家:跨越“死亡之谷”的关键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朋友圈

(图片来源:全景视觉)

经济观察报报道组 “我这里,几乎都是失败的案例。”

曾经,一位科研院所从事基础研究的研究员不无失落地告诉记者。他所研发的高端设备,“可以达到国际顶尖水平,而且成本更低。”却得不到市场青睐,落寞地躺在实验室中。

采访之时,他所做的一项产业化项目,是在事业之余所做的一项技术商业化项目,是帮助一家企业解决能够监控全场景的特殊摄像头,与企业人员的交流,耗费了他大量心力。由于话语体系不同,双方“难以沟通。”因此,他的工作,大部分时间仍然是承接纵向课题,学术科研,因为“这条路更稳定。”“科研人员是期待创新的,但公司不愿去冒这个风险,因为他们对新产品没把握,除非科研人员可以证明这个东西百分之百可以成功。但对于科研人员来讲,他们如果只做一些维护性、稳定性的工作,这不是科研人员该做的事情。”他说。

技术商业化的“不稳定”,更多的体现在科研和产品之间的“死亡之谷”。真正做过产业化的人士都清楚,从研发到产品,然后投入市场,每一个环节,都是“惊险一跳”。一位从事新材料研究的老师,研发出了一种能够镀在眼镜镜片上的特殊材料,正好解决了某家企业的痛点,却没有办起公司,因为从实验室到量产中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除了工程化,和与企业的沟通难题之外,法律问题,也是科研人员转化过程中面临的难题。曾经,一位作热泵技术的科研人员告诉记者,有一次他为一家大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口头答应的技术授权和股份最后成了一纸空文。一位从事科技成果转化的专家告诉记者,国内很多老师,专利要么是自己写的,要么是自己的学生帮忙写的,专利写的不专业,容易在国际上吃亏。这其中,需要更多的专业人员进来,帮助科研人员进行成果的转化。但是,技术经理人团队需要很强的专业性,门槛极高。一个合格的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必须具备这几点,专业化、风险控制、战略焦点、全球资源汇集、技术集成与工程化能力、成功的商业化模式以及与资本的紧密结合。其中,技术转移服务机构的商业模式有,专业化的咨询服务、以服务企业需求和提供技术整体解决方案、跨地区、跨领域、跨行业的技术许可、技术集成与技术转让、战略性和行业关键技术的孵化,还有以技术转移为目的的创新型企业的并购与重组。

业界观点

在经济观察报科技成果转化闭门会上的专家称,目前的常态是,绝大多数的科研人员能够和企业之间直接形成合作达成技术转移转化。技术转移服务机构要做增量,这意味着其所需要做的一定是更难转化的技术项目,这类转化通常是靠科研人员自己和企业双方之间难以达成合作的。此时,技术转移服务机构需要挺身而出,给有转化需求的科研人员匹配资源、缺团队就帮他匹配团队、缺资金帮忙找资金,一个企业的技术不够,还要匹配其他几家。

目前在技术商业化的供给端上,对于技术转移服务机构来说,挖掘出来的技术一定要把其技术商业化的可行性做一个基本判断,“现在很多人写项目,常常是写一个简单的说明用来做推介,难以描述清楚技术的竞争力及应用场景;由于自身缺少对技术的深入了解,经常被别人一两个问题就把你问倒了。”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创新创业与战略系副教授李纪珍经过研究发现,中国目前做科技成果转化,最缺乏的就是高质量的中介机构,如果中介机构做得很好,或者说他们能够构成一个很好的网络,对学术创业的影响深远。

一线体验

长期从事产业化实践的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高级工程师、赛科康仑常务副总林晓表示,他用来解决科研和产业之间鸿沟问题的方法,就是多下企业。有一回,他到葫芦岛去做项目,一年里在那里的时间就有11个月。

那所工厂里的工人,超过半数是林晓和他的同事们帮忙招聘和培训。在实践中,他也常遇到企业的目标、思路和科研人员的目标、思路矛盾的情况。有一位科研人员去帮企业做工程项目,企业认为产品研发周期太长,但科研人员却认为研发时间太短的话、这个项目不一定能做成,研发过程中必须要有数据,不然没法写文章。有时,他需要承担这个中间人的角色,帮助企业和科研人员之间的沟通。

国际案例

根据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生、美国康奈尔大学访问学者尹西明的观察,在美国,技术转移办公室的组织能力建设是推动大学技术转移和学术创业的重要部分。大学技术转移团队规模一般是14-20人,其中1到2个人负责某一个专业领域。斯坦福的技术转化中心(OTL)目前有45人,是美国最大的技术许可办公室,其中12-14人负责具体技术许可,其余是支持人员。从事技术许可的人员大部分有生命科学或其他高科技专业背景和商业经验,在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逐渐提升对技术潜力和商业价值的判断能力。

哈佛大学特色是在技术转化中心的基础上,创办大学的校办风险投资基金,来结合市场的需要,就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断裂带”阶段进行引导性投资,即就市场需要的科技成果,与外部资金进行组合型投资,大学的风险投资基金占学术创业企业投资总额的五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水平,往往能够更好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剑桥大学创立了“剑桥企业(Cambridge Enterprise)”,将技术转移办公室、大学风险基金和剑桥创业者中心整合为一个新组织。剑桥企业作为知识产权产业化和商业化的孵化器,主要承担以下职能:开展技术评估、保护和知识产权认证;为创建新公司提供咨询和指导;提供种子基金并与有关基金组织建立联系;提供成本计算、合约协商、报价、保险和增值税等专业化咨询服务;提供展览服务和社交网络服务等。

相关阅读:

【技术商业化的变法之道】技术创新、学术创业,学院派的技术崛起正在这些领域探索发现

【技术商业化的变法之道】技术成果的价值评估,谁最懂?

【技术商业化的变法之道】最好的扶持是订单!建议公共资金招标项目20%以上分包给小企业

【技术商业化的变法之道】如何走好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

【技术商业化的变法之道】技术投行家:跨越“死亡之谷”的关键

分享

责任编辑:蜘蛛侠
{dede:global.cfg_webname/}
{dede:global.cfg_webname/}
新闻早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