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早晚报,最具影响力的地方新闻资讯门户!|编辑新闻早晚报

网站地图
新闻早晚报

新闻早晚报

热门关键词: 
{dede:global.cfg_webname/}

聘专家请外援化险情保平安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蜘蛛侠 人气: 发布时间:2018-09-20
摘要:聘专家请外援化险情保平安
聘专家请外援化险情保平安

聘专家请外援化险情保平安

志愿者进行灾后清理,方便群众出行。

今年第22号超强台风“山竹”已远去,但它带来的影响还未消散。日前,记者从仲恺高新区三防指挥部办公室获悉,受“山竹”影响,全区大范围遭遇持续强降雨,平均降雨超过300毫米。除惠环街道外,其余4个镇(街道)均不同程度出现了内涝、水浸等现象,受灾面积创历史新高;潼湖平塘和石鼓水库水位达到自2010年以来历史极值。经过全区上下干部群众共同努力,险情得到了有效控制。目前,仲恺全力投入救灾复产工作。

建区以来第一次大面积受灾

  “超强台风‘山竹’来势汹汹,对我区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和损失,是我区建区以来第一次大面积受灾、第一次出现水位极值。”日前,区三防指挥部办公室有关负责人介绍,受强降雨影响,潼侨新华大道、省道120线、侨冠南路、环侨路等路段出现了较大面积浸水,严重路段浸水深达3米左右,行人及车辆无法正常通行,对外交通完全中断。潼湖赤岗二号桥东岸涌河水急剧上涨超过警戒线,新光村横灌区马山处决堤,三和村内涝严重,五村村大连村民小组河水倒灌;石鼓水库超汛限位水位,超历史极值……汛情一度严峻。

据初步统计,截至9月18日,全区受灾农田面积约11622亩,受灾人口约34105人,转移危险区域23113人,受损房屋603间,全区直接经济损失约21115元,全区未收到人员伤亡情况报告。

集结应急救援队伍92支2894人

  对于超强台风“山竹”的凶猛,在它到来之前气象部门早有研判,仲恺高新区相关部门也早早开始部署防御工作。

自收到台风预警后,按照既定的防风防汛应急预案,区三防指挥部领导和各成员单位迅速转入会商、调度、指挥机制状态,并严格落实县(区)领导联系镇、镇领导联系村、村领导联系户的“三个联系”制度,确保三防工作责任落实到位。

自9月15日21时启动防风II级应急响应以来,全区上下迅速进入“临战”状态。区委副书记、区管委会主任张莉兰在三防指挥中心坐镇指挥,视频连线各地、各单位,第一时间了解和部署防御工作;相关区领导分派各镇(街道)一线巡查驻守,园区、镇(街道)党政“一把手”在一线指挥,三防成员单位责任人迅速到岗就位,全力协调防御工作;公安、交警、消防等部门全员上线,镇村干部分组进村入户,全力以赴备战台风防御工作。

同时,全区全面加强隐患排查,扎实做好防御准备。共排查易涝点16个、地质灾害点21个,水库24宗、堤围14宗、水闸22宗;巡查关停工地190个,拆除及加固户外广告牌24块;开放室内应急避护场所128处,及时转移、集中安置危险区域人员23113人。另外,扎实做好物资准备和抢险救灾准备,统一协调公安、交通、消防、供水、供电、卫生等部门联动作战,集结各级各类应急救援队伍92支共2894人,并备齐备好冲锋舟、橡皮艇等防汛应急抢险物资,确保一旦发生险情能第一时间投入抢险。

在防御期间,民政部门投入134万元购置救灾物资,确保避风人员有饭吃、有干净水喝、有衣被盖;各园区、镇(街道)投入近200万元,为各安置点购置了救助物资,并积极发动辖区志愿者和群众深入到农村、转移安置点等重点区域开展防御救助工作。

将继续组织开展好救灾复产工作

   “在这次防御工作中,我区第一次跨区域聘请专家会商研判,第一次跨区域请求支援力量。”区三防指挥部办公室有关负责人介绍,面对险情,该区第一时间启动防汛II级应急响应。区、镇两级领导昼夜坚守,现场指挥防汛抢险救灾工作;区三防指挥部立即调动全区救援力量,组织了武警支队、冲锋分队、消防支队、公安干警、镇村干部等共约500余人的抢险队伍,赶赴第一线开展紧急救援。同时,还邀请了惠州、东莞水利专家连夜会商研判雨晴汛情,科学安排防洪工程调度;向市防总请求支援,协调派出省三防机动抢险三队、市武警支队、市消防支队、市水利轻舟分队、军分区民兵等5支救援队伍共325人、救援专业车辆30辆(套)、冲锋舟27艘到该区进行紧急支援。经过各方19个小时的共同努力,险情得到了有效控制。

9月17日,团区委立刻向全区青年提出倡议,并向全区各阶层招募青年志愿者开展灾后清障志愿服务活动,此次活动共招募志愿者70余名。当天下午,团区委联合区城乡环境卫生管理中心对仲恺和畅五路、惠风西八路等多条主干道开展灾后清理、清洁,方便群众出行。

据介绍,接下来,仲恺高新区将继续组织开展好救灾复产工作;进一步修订完善三防应急预案,切实增强预案的专业性、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建立部门协作联动机制,尤其是加强与潼湖大堤管理处及潼湖部队生产基地沟通协调,建立协作联动机制;完善气象服务中心等机构设置,组建专业队伍,为气象观测和科学决策提供技术支撑;强化应急抢险物资储备;加强抢险队伍建设,组建一支轻舟应急队伍。本组文/图 本报记者魏怡兰 通讯员仲恺三防

责任编辑:蜘蛛侠
{dede:global.cfg_webname/}
{dede:global.cfg_webname/}
新闻早晚报